首页 > 题材作文 > 记叙文 > 正文

五老征文记叙文(通用3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老征文记叙文(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五老征文记叙文

  我的家乡在龙泉山脉深处的梨花沟。那里群山萦绕、山青水秀,是许多游人向往的乡村旅游胜地。三条清澈的小河穿村而过,在村委会门前汇合,逶迤流向北河。这里衍生出了一个美丽而形象的地名:三岔河。位于河中央的桥,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村庄茁壮成长的历史,也成为了我成长中最深刻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河上是没有桥的。夏天还好,冬天寒冷刺骨,只能脱掉鞋子淌着冰冷的河水过河。支书便安排几位知青想办法。知青们抬来几块笨重的方石,每隔两步距离,铺在水中。人们像踩高跷般地跳跃过河。那姿势看上去优美但也有点“悬”,一不小心没跳过,跌落水里就成了“落汤鸡”。后来,知青们又到山上去砍了棵大柏树,锯成厚厦的木板,铺在桥墩上做桥面。这样就做成一座简单的木桥。大家都惦记知青们的好,就叫这桥为“知青桥”。

  在清晨的霞光中,人们挑着担子从桥上去赶集。夕阳西下,人们收获一天的劳累从桥上回到炊烟袅袅的村庄。过了不久,人们又在桥上送别了最后一批知青!

  夏季,每遇到大雨山洪暴发时,住在河边的肖老二有一个雷也打不动的任务就是第一时间得来抽桥板。记得有一次,他外出去了,桥板全都被冲到了下游的石板河大队。洪水无情人有情,好在石板河大队支书亲自赶着牛车,一块不少地送了回来,人们才又迅速铺好了桥。

  暴涨的山洪让河对岸的学生过不了河,村小只能暂时停课。我的好伙伴小文子仗着水性好,想强行过河,结果被冲到了下游,被救起时已经奄奄一息。人们盼望着要是有一座风雨无阻的桥该有多好呀!

  1988年,这座木桥终于完成她的使命。记得那年的洪水特别大,木板被冲得无影无踪,桥墩毁于一旦,就连河边的庄稼也都被肆虐的洪水冲击了不少。人们痛定思痛,决定向上级申请资金,在原址重新建桥。可乡里没有钱,支书开动脑筋,到处想办法,在县水利局争取到一个建石河堰的工程。这样既能解决交通,又能蓄水。对于我们这个两千人的旱山村而言,这无疑是个一举两得的大喜事。

  说干就干,为了节约成本,严管工程质量,支书吃住都在工地。大家用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时间,终于让石堰桥竣工了。为了多蓄水,桥身只留有两个桥孔。尽管造型显得粗糙,像只大乌龟趴在那里,但是大家依然非常高兴。大桥竣工那天,村文书还激动地在桥头上用石子嵌了“三岔河大桥”几个大字。

  这两用桥建成后,成为了大家最主要的社交场所。卢老二还在桥头开起了代销店,村民们有的在桥头纳凉编篾活,有的在桥下洗菜洗衣服。遇到什么大事,大家也都会不约而同来到桥头,共同商量商量……

  桥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方便了上游尖山村的村民,他们从这里经过的时候都留下羡慕的目光,久来久去,两个村结成亲家的就有好多户。当然,相亲的第一面多在这座桥上,所以,人们又把这石堰桥亲切称为“相亲桥”。

  九十年代初,一位峨影厂的导演看中了石堰桥,便以梨花沟作为外景地之一,拍了一部电影《吴二哥请神》。影片中的主角数次从桥上走过。这个镜头不仅真实记录了当时刚刚告别温饱的农民对改革方向的思考,同时,也让家乡的桥被永远地定格在了银幕上。

  这座有故事的桥送走了莘莘学子,也迎回了羞涩的新娘。经历了收双提留款到取消农业税,再到政府反哺农业,向村民们发放粮食补贴和耕保基金。一直陪伴村民到了2008年,算一算已经20个春秋了。在5.12地震后,桥面有些松动,后来,一次突发山洪把桥面全冲走了。正当人们发愁时,政府安排及时修复,把桥面铺成了水泥路,并安装了安全设施。

  如今,路更宽了,人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我也从农民逐渐变成了城里的居民,虽然远离了梨花沟,但我依旧忘不了家乡的那桥,因为,那桥一头扎进梦想的深山,一头通向希望的远方。

  可在今年春天,我却听到一个不安的消息:为梨花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的这座桥却被拆除了。我有些困惑,上周我回家看了看,旧桥早已没有了踪迹,一座雄伟的新桥出现在眼前,新桥的工程已进入尾声,机械正忙着给桥面铺沥青。我惊喜地发现桥墩比以前更宽了,两岸的河堤也加高了两米,而且还做了景观打造。村主任热情告诉我,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这座桥已经不堪重负,而且下游已建成了一座三十亩水面的梨花湖,已不再需要在这里蓄水了。不然到了雨季,山洪又会冲毁河边的庄稼。出于安全以及发展等方面的考虑,决定再次重修这座水泥拱桥!

  闲聊中,路面已铺好,没有任何的通车仪式,一辆辆等待不及的汽车、三轮车满载着新鲜蔬菜水果徐徐从我们身边经过,轰隆隆的马达表达出他们欢愉的心情。往昔的一座座旧桥像放电影般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天,这座屹立在美丽的三岔河谷的新桥,无疑是农村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篇二】五老征文记叙文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之中,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不懈的努力,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特别是千千万万的优秀共产党员牺牲自我,奉献自我,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党员朱士仁就是其中的一位。

  朱士仁教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在他的那些芳华岁月中,始终坚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和创业、创新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工作。195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自觉服从组织分配,到新建的国营农场工作,艰苦创新创业25年;1979年经组织调入郑州牧专从事教学工作7年;朱教授在1986年正式退休。即使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他依然自觉遵循

  “退休不退色离岗不离党”的理念,继续开展奉献工作,其示范性绩效显著。

  在60多年的生活以及工作当中,他尽心尽力做事,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珍惜共产党员的称号,自觉维护共产党员的形象。在服务“三农”60多年的征程中,取得了无法用数字衡量的巨额物质经济财富和精神财富,并先后获得了70多项荣誉奖励:1985年2月获国家级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重奖;1985年获河南省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92年10月1日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被河南省家禽业协会授予河南省家禽业行业30年突出贡献奖等。

  在朱士仁教授的一生之中,做了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情:

  朱教授自力更生,创建现代养鸡示范产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经过了10年的艰苦努力,自主培育成功新品种鸡——中原鸡,并始终坚持边育种、边宣传、边推广、边指导、边服务的原则,先后在以河南为主的4个省区30多个县推广中原鸡450多万只,开创了河南乃至全国发展现代养鸡业新纪元。

  从1954年10月开始,坚持并持续开展无偿服务“三农”工作60多年,在1985年元月获得国家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重奖时,当即立誓,生命不息,农村科普工作不止。

  朱教授于1980年在郑州牧专建议创办“养禽与禽病防治”专业(全国唯一),3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千多名养禽与禽病防治高级专业人才,广布省内外各地,其中不少已成为畜禽业界中的骨干力量,为河南、为国家现代养禽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授于2000年3月6日在《河南农村报》上发表了“谁有远见谁养鹅”倡导性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激发了广大农民养鹅的积极性。不到3个月时间,在全省70多个县、市发展规模养鹅900多万只,开创了河南省大范围规模养鹅新纪元。经过全省养鹅界同仁持续11年的艰苦奋斗,2000年前全省传统式养鹅不足500万只的省区,至2009年底,现代式养鹅数量约达6800多万只,跃居全国现代养鹅大省行列,开创了省域发展现代鹅业经济新纪元,并取得全国五个前茅的业绩。

  2004年,朱教授在郑州牧专大学生中创建了“爱心协会”,在头三届的爱心协会中,他以顾问身份参加校内外开展的爱心活动,引导协会把爱心暖流释放于社会,扩大爱心效应。在每一届换届之初,都会先与协会骨干座谈,就如何有效引领协会开展爱心活动等问题作出指导;随后,以“夕阳与朝阳对话”为题,以个人的人生感悟,与全体协会成员恳谈爱心的意义、内涵及施展爱心的方式方法,鼓励大家乐于实践,善于传承。指导协会创办爱心刊物,扩大爱心宣传范围,拓展爱心效能,弘扬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又切实提升了大学生的素质。此外,值每年换届之初,他都向协会捐赠100元,作为协会开展活动之需。爱心协会是朱教授一手创办出来的,走过了一路的风风雨雨,不仅发展的特别好,而且对社会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真正做到了将献爱心和服务社会根植于学生内心。

  朱教授深切的感悟到人生的最高价值在于:创业、创新、奉献。他积极到农村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将专业知识授予农民,使广大农民的效益实现最大化;他鼓励当代大学生要做志存高远,奋发有为,勇于奉献的热心青年,自觉主动的奉献自我,走出校门,走进农村,多多实践,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朱教授的一生当中,始终将人民摆在了中心位置,他认为,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功臣是人民,人民永远是他的老师,他也始终是人民的学生。几十年来,他始终秉承初心,持续无偿服务“三农”的实践,这一持续便是六十多年……

  在朱教授工作的60多年中,社会经济在不断变革中发展着,他始终坚持着实践宗旨不动摇,没走错路,没犯错误,做了很多对党、国家、人民有益的事情,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在大学毕业前自定的人生宗旨:奉献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朱教授在人生感悟中写到,他在考入大学前对今后人生的规划还非常迷茫,不知道怎么在人生道路上迈步,是中国共产党对他为人民服务的教导,像指南针和导航灯塔一样指明了他的人生目标。

  在漫长的岁月里,朱士仁教授为了心中的信念,不畏困难,坚持到底,造就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在中国改革开放建设时期,他敢为人先,做出榜样,为中国的建设发展贡献了强大力量!

  最后,敬礼可亲可爱的朱老师,敬礼敢勇当先的朱同志!

【篇三】五老征文记叙文

  “爱祖国,爱人民,少先队员是我们骄傲的名称。”每当这首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在我耳畔响起,我的内心就澎湃不已。我常常在想,作为新一代少先队员,我们是否已经非常了解少先队的精神,并传承他的精神呢?今天聆听了《五老说》节目中新中国第一批少先队员之一——郭荣辉爷爷的讲座,我豁然开朗。

  当谈到少先队的精神时,已经八十几岁高龄的郭爷爷立刻洋溢出兴奋的笑容与满满的自豪。究竟什么才算是队的精神呢?他用三个词为我们做了解答。

  勇敢是队的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就有了面对困难的力量。勇敢就像一只小船,载着你乘风破浪。郭荣辉爷爷14岁那年,就是乘着这样一只小舟,让人生开启光明之路。他上初二的时候,被录取为少先队员,当时的他是个很胆小,很腼腆的男生,是勇敢之舟在关键时刻助他“渡”过难关。

  责任感是队的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就有了完成任务的力量。责任感像一只背包,装着你所拥有的任务。郭荣辉爷爷上高一时,这样一只背包使他拥有自信心。那一次,他独自一人带领几百名高三考生从泉州去往漳州参加高考,这恐怕在当时,在全国都不可能出现的事。而责任感使他完成了任务。

  奋斗是队的精神。这种精神似一对翅膀,使你飞在成功的路上。奋斗让郭荣辉爷爷“飞”到了第八届少先队代表大会上,并在国庆晚宴上见到了毛***和周总理。看!奋斗这对翅膀是多少重要。

  “多付出,多学习,多做社会工作练本事”。看完了直播,化身网络“主播”的郭爷爷,他的话每一句话都回荡在我脑海里。是啊!那些能成为时代楷模的先辈们,不都有这么一颗心吗?勇敢、责任、奋斗是他们的精神;自律、自信、自强永远是他们的格言;“从小学先锋,长大当先锋”,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目标。“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作为下一代的我们应该更努力!

  这是一堂令我印象深刻的课。郭爷爷也俨然成了我心中的“老网红”、“新榜样”。我明白了什么是队的精神。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要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锻炼身体,培养能力,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千淘万漉虽辛苦”才能“吹尽狂沙始到金”!同学们,让我们趁年少,早立志,善奋斗,有目标!大胆挑战、敢于承担、努力奋斗,“为着理想,勇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