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我心中的小河
我家附近有条一米多点宽,最深处一米不到(一般四十厘米左右深)的小河。
听妈妈说:八十年代之前,村里没有自来水,村民们吃、喝、用的水都来源于这条小河。这条小河抚育了一代又一代朴实、勤劳、健康的人儿。九十年代左右,不会游泳的孩子们有空就会在这儿玩耍:用毛巾、畚箕、纱网等东西捉鱼虾,到墙角石头缝里摸河蚌,比谁折的纸船漂游得又快又不会受损……前几年,小河成了村民们的“垃圾收购站”。自从有了“五水共治”,小河舒服多了。但我认为小河还是痛苦着的。
上周日,我和妈妈吃完晚饭去散步,刚走到小河边,发现水很浅了,小鱼们在浅水洼来回游着,好像在说:“我们的家在哪儿?我们怎么居然迷路了?”有些虾在暴露在空气中的水草上挣扎,好像在说:“谁来帮帮我,让我快点回到家吧!”我们连忙回家拿了脸盆和洗米篮。妈妈穿着高筒雨鞋,逆流而上;我趴在河岸上,我们随便往水草处一捞,至少收获十几只虾。我们还弄到二十几颗螺蛳,三条六厘米左右长的小鱼。我只捞了十几下,见脸盆里已经有很多很多欢蹦乱跳的虾了,就动员妈妈停手。妈妈淡淡地回答:“我们不捉,它们也会被干死的。”妈妈拧不过我,还是很快从水中出来了。回到家,我们给两个月之前在这条小河捉到的只剩两只都两个小拇指般大的螃蟹喂了一把虾,制作了两盆小河生态环境(一盆专为螺蛳准备的,一盆专为虾准备的)。刚捉来的虾专门往没水的脸盆壁上粘,我一次次小心地把它们拨回水中,它们好多还是执着地往上去粘脸盆壁。妈妈疑惑地低声说:“大概虾感到它们生活的密度太大,想自我牺牲,想把有限的空间让给其它虾吧?”我们就由它们自己选择了。谁知,第二天一大早,我发现两个新的生态脸盆发臭了,刚放入的三条鱼漂在水面,其中两条只剩上半身——下半身肯定被螃蟹们吃掉了,底下一片红(虾儿们都死了),还好螃蟹们和之前的一条三厘米左右长的小鱼,一条七厘米左右长的小泥鳅,还有一个两大拇指般大的田螺还活着,我连忙给螃蟹们换干净的环境——到小河里取清澈的水和新鲜的连根的水草,把这几个“活物”仔细地冲洗干净,没有臭味才让他们回到“新家”。为什么虾这么难养?如果这条小河是水生物的乐园,那该有多好!我希望“五水共治”能实施得更好!
我心中的这条小河不仅给了我很多知识,还给了我快乐,我会永远记着它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