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题材作文 > 读后感 > 正文

在正定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四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在正定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正定读后感1000字1

  最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了《***同志在正定》,以下我的具体心得体会

  第一、有感于习总书记在工作中不断思考、敢于解放、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习了《***同志在正定》这篇通讯,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习总书记在工作中不断思考、敢于解放、勇于创新的精神,他在正定期间,通过到实地调研研究了解基层情况和问题实质,通过外出学习先进经验的方法解放思想、破除认识壁垒,通过试点实践证实改革效果、创造正定效益,都体现出他不断思考、敢于解放、勇于创新的思想和认识水平。

  基于他不断的学习和思考,造就了高瞻远瞩的眼光,形成了正确、长远的工作思路和方向,实施于经济发展、农业开发、文化保护与传承、人才挖掘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创新型的土包分包到户、文化旅游创新、蔬菜种植、乡办工业改革等等,都离不开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勇气,最终带领正定走出"高产穷县"的现状,发展为"半城郊型经济强县"、"红楼文化之都",经济效益呈现跨越式增长,人民收入水平连年增长。习总书记提出的这些思路和建议,有着十八大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一体化的影子,应该说,习总书记早在三十年前,就以正定为点,形成了今正定中国发展未来的谋划和思路,其思想水平层次之高,眼光之长远,令人叹服。

  第二、有感习总书记勇于改革的实干精神

  面对30年前贫穷落后的经济环境、封闭保守的思想氛围,改革的意义尤显重大而深刻。刚刚从***的阴影下走出的正定,干部群众中存在着观望、疑虑、怕犯方向错误的思想,落后的工业基础设施,收入低下的贫穷农民,乡镇企业的起步维艰,面对发展小康社会的目标,困难重重。如果没有对现实现状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如果没有对未来强大的期盼和坚持,如果没有对困难无畏的勇气和担当,正定的每一项改革都不会成功。在习总书记勇于改革的实干精神下,迎难克艰,需要省里支持的跑省进京,需要群众支持的用政策给效益,需要人才支持的敢于爱才敬才、聚才用才,需要资金支持的教育、文化以敢于花大钱、舍得投入,为防止由经济增长而诱发的思想作风腐败问题,习总书记也不忘根本,加强党建,加强队伍和群众的联系和沟通。这样先进的管理理念,这样扎实的工作风格,再加上解放了束缚的思想、坚持不懈的一贯作风,正定的成功和发展成了必然。

  勇于改革的实干精神,到了今天仍然是我们最必不可缺的思想认识,无论工业、农业、经济、文化、治理、服务,只有认真改革才有发展和进步,勇于改革的精神,将指引我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不平凡的力量,推动实现社会更稳定,人民更富足的新社会。

  第三、有感于习总书记认真简朴的工作作风

  为民所思,为民所想,不怕丢帽子,不怕承重任,这就是习总书记认真简朴的工作精神。虽然习总书记到正定是才不过28岁,还不到不惑之年,又是高干子弟,但从他到正定第一天起,就简简单单一间办公室,普普通通一床旧军被,吃食堂,骑着自行车下基层,给正定人民留下了"平易近人、健谈、谦和、朴实"的印象。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总却只保持了最简单、最基本、最朴实的生活,不攀比、不要求、不浪费、不显派头,依靠谦逊朴实、亲切和蔼、实是求是、尊老敬贤的为人,赢得了正定人民的支持和爱戴。

  在今天,认真简朴的工作作风是我们迫切需要的,经济利益的驱动已经使大批干部的思想都脱离了正确的方向,形成了奢侈之风、攀比之风等不良风气,***、收受贿赂的现象时有发生。正自身作风,保持认真简朴的工作作风,保持清正廉洁的思想意识,方能保持党的优良风气和先进性,为党的发展保驾护航。

  以上就是我学习《***同志在正定》通讯一文的心得体会,更重要的是要将***总书记在正定的工作作风、敢于解放、勇于创新的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具体的岗位工作中。

在正定读后感1000字2

  “三十而立于年,三载而立于事。”这是《***在正定》一书中一位***同志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的同事,接受访谈时对***同志的评价。

  这位受访者在书中讲到:在正定3年多时间,让他(指***)完成了从中央国家机关到基层的转变。这期间,他和正定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开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在百里之域、一县之治的这块热土上,留下了他呕心沥血、求索实践的历史轨迹。

  在全书22篇访谈录中,无论是当年与***同志共事过的班子成员还是工作人员,无论是考察过***同志的上级组织部门同志还是采访过他的新闻记者,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同志当年在正定工作期间能干、肯干、善干、实干,成绩卓著,是一位敢想敢干的行动者,是一位坚韧不拔的奋斗者,更是一位求真务实的实干家。这一点在***同志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为正定谋划正确的发展思路、设计前瞻的发展战略、拿出可行的发展措施上表现得尤为充分。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一段段暖心的场景,无不彰显出***同志夙夜在公、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领导者风范,为各级党员干部树立了鲜活的实干家典范。

  行动创造业绩。身体力行的行动者贵在愿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这需要扎根基层、扎根群众。书中记述,当年三十出头的***同志刚到正定工作,没有因为自己来自大机关、大城市而优越感十足、高高在上,而是扑下身子,愣是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正定的每个村落,扎实细致地了解县情、发现问题、收集民意。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凭着深厚的知识素养和对国情的深刻理解,又借助专家学者们的“外脑”,充分把握了正定县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以解放思想、先行一步的锐气和勇气,率先提出了正定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并根据商品经济规律,描画出正定传统农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蓝图,为正定经济从根本上培植元气作出了富有远见的规划和部署。

  奋斗成就梦想。胸怀大志的奋斗者一定是格局宏大、境界高尚的,坚定信仰、矢志不渝、无坚不摧的,其源泉和动力来自于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报效国家的强烈情怀。当地的干部群众评价说,“***对人民群众有一颗赤子之心”,“***30多年前就做好以身许国的思想准备了”。正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间,***同志把战略思维与务实精神紧密结合,实现了正定从“高产穷县”到“高产富县”的转变,念出了思想解放的“人才经”、蹚出了古城复兴的“文旅路”。短短3年,当地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肚子饱了、腰包鼓了、日子好过了,这一切又为正定此后30多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干方能兴邦。做事唯实,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实践检验。当年的***同志带领正定县委一班人,在思想、作风、工作上都紧扣一个“实”字,不唯本本,只为实际;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成就了正定这颗华北平原上的璀璨明珠。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是干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唯有实干才能兴邦,只有实干才有民族复兴。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同志喜欢的郑板桥诗联,其中蕴含的务实、思辨、创新的精神,也恰是他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从梁家河青春岁月的磨砺,到正定踏上从政生涯,再到后来多个地方执掌一方的工作历练,一路走来。一个大国领袖的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如今已经转化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精神,正汇聚起近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梦奔跑。

在正定读后感1000字3

  修身立德是为政之基。领导干部之所以能够在人民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力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身具有的人格魅力。***同志在正定从政3年多,生活上“习以为苦”,工作上“勤以为常”,以清廉自守、勤政为民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本色和人格魅力。

  心中有民,方能为民。1982年,***同志来到正定,开启了从政之路。他从中央军委机关到基层,从一开始就融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他对所有人都热情谦和、真诚友善,无论是县委领导还是县委机关的普通工作人员,一经接触,很快就同他成为朋友。他在县委有着非常好的人缘,他的平易近人,他的和蔼可亲,在正定县委县政府大院里是出了名的,没有谁把他当成“官”,都把他当成伙伴,当成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畅所欲言的知心朋友。他不但和县里的干部有着很好的关系,对看大门的门卫、伙房的炊事员、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县招待所的服务员、做勤杂活的临时工,也都平等对待、亲切热情,使他们一点也不感到拘谨。他是县委书记,但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当成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这同那些媚上卑下、官气十足的领导干部形成了鲜明对照!

  苦利修行,俭以养德。“俭”可以让一个人养成良好品德,有利于修身成人,成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人。***同志时时处处想着群众,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刚来正定的时候,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办公室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平房,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放满书的小书架。他穿着也很简单,冬天穿军大衣,夏天穿绿军装,基本上没有别的衣服。在饮食上,跟基层干部没有区别,当时县委都是吃机关大食堂,大家吃什么,他也吃什么,没有小灶。平时吃饭、打饭,不管是干部还是职工,都在食堂一块排队。吃饭的条件也很简陋,没有像样的地方坐下来吃,县委院里有个砖垛子架起来的水泥板,旁边有木板钉的长条凳子,他就经常用这个当餐桌。下乡搞调研,他总是轻车简从,骑自行车下乡是常事。他脑子里装的都是老百姓的事,自己的生活则是能简单就简单,在生活待遇上没有什么追求。他曾语重心长地说,“为自己考虑多了,就会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越来越远”。

  为政之道,修身为本。为官之德在于清廉,领导干部修身必须以清廉为准则。***同志把党风廉政建设时刻挂在心上,对自己严格要求。他的家在北京,人在正定工作,到北京开会、办公事,每年都要来回往返五六趟,但他从没有报销过车费,都是自己拿钱买车票。下乡工作吃“派饭”,吃完就按规定交半斤粮票,再交一毛五分钱。有一次,到东权城公社下乡,吃完饭以后,他自掏腰包请客。他廉洁奉公的思想很牢固,工作也抓得很紧,当县委书记后不久,就出台了《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等一系列严肃党风党纪的文件,使正定干部作风有了很大转变。

  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是共产党人的光辉品格,也是干部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包含着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也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今天,我们研读《***在正定》,就是要学习***总书记勤政为民的政治品格、清廉自守的崇高人格,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

在正定读后感1000字4

  《***在正定》是支部二季度党员学习的重要书籍,通过受访者口述,反映了******自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期间,深入基层调研、求真务实、因势利导、全心全意为群众谋福利的奋斗历程。通过采访实录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精神营养和党员领导干部模范的生动教材。

  首先《***在正定》和《梁家河》一样都是***总书记成长经历的一个缩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矢志修为、方得正果,是在天降大任的磨砺中逐步走出来,以其非凡的人格魅力,让全党、全国人人确立了***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总书记的成长历程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诠释,《***在正定》全面、生动、真实地还原了***总书记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的峥嵘岁月,让人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鼓舞、思想得到升华、工作得到启迪。总书记当年从政的初心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学以致用,结合本职工作,应从最基础的做起,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加强理想信念。发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和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不唯上、只唯实,不回避矛盾,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开展本职工作,从书中的具体事例中体会习总书记的工作思想和情操。

  例如1982年到正定不久,就发现粮食高征购负担过重、影响农民收入问题,就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得近4成的核减指标,使全县种植结构得以调整,农民人均收入因此从148元提高到400多元,一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看到县城到处是残垣断壁、碎砖烂瓦,街道污水横流,生活垃圾随处乱丢,群众生活环境受到很大影响,习总书记强调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不能摘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再落个“高产脏县”的名声,在县里组织成立“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在县城修建37个垃圾池、11个公共厕所,建立13个乡镇文化站、45个农村俱乐部,为71个村安上自来水。为解决西兆通“奶牛村”群众卖牛奶难问题,主动请求当时没有隶属关系的石家庄市的市委书记帮助协调在村里建起收奶站。1983年10月,听说南牛公社南永固村小学因校舍漏雨,学生被迫停课,就立即作出批示,要求南牛公社党委从南永固村小学办学条件问题中看到与党的要求的差距,迅速采取措施改善办学条件;了解到里双店公社傅家村小学房子露天、窗户没玻璃,就把公社书记叫到办公室,进行严肃批评:不能一俊遮百丑,教育抓不上去,改善办学条件不力,那你也不是一个好书记。”

  习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正赶上改革开放大潮涌起,开拓创新成为时代潮流,体现出其因势利导、锐意进取的创新思路。针对正定处在城市和农村过渡地带的区位特点,大胆提出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大搞农工商,把正定经济带入快车道。针对“干不干,八分半”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实际情况,向县委提出仿照安徽和四川等地的做法,开展“大包干”试点,试点公社当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半。

  习总书记大力倡导“人才是发展经济、翻番致富的根本”,亲自主持制定“正定人才九条”,提出:凡是来正定的科技人员,搞成项目,利润按比例分成或拨付一次性报酬;凡有技术专长的,一定接收,允许研究项目失败,不追究责任,工资报酬、往返车费照付;凡到正定讲学的专家、学者、教授,车接车送,并发津贴。为了挽救县油泵油嘴厂,亲自专程登门拜访,聘请无锡某公司原经理担任厂长,当年实现产值翻番。为了争得爽脚粉项目落户正定,连夜骑行数十里赶往石家庄,喊遍谈固小区几十栋家属楼,寻访项目持有人,投产不到一年,就赚得纯利润30多万元。协调开通市县公交线路,实行教师聘任制,破除家庭成分论,组织举办群众体育运动会等,都成为惠民生、顺民意、深得干部群众交口称赞、影响正定长远发展的实事好事。其间还广交朋友,与很多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离开正定以后,总书记依然念念不忘曾经一起工作、战斗过的同事和战友,先后6次返回正定,看望故交和乡亲,与吕玉兰、贾大山的友谊传为美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