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学习知识的行为。虽然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读书可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拓展自己的视野。这些符号最常见的是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衣食住行中的礼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 古代衣食住行中的礼的读书笔记
在5世纪初,大和国统一日本后,不仅吸取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开始吸取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在推古朝改革进程中(554-628),以圣德太子(574-662)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国经典,博采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各种先进思想和文化,尤其是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更是兼取中国法、儒、墨及佛家等思想,结合日本具体情况制定的。
在大化革新中(646),孝德天皇(587-654)则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把日本社会推进到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从7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日本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历经飞鸟(593-710)、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镰仓(1192-1333)、室町(1333-1573,含南北朝、战国)、安室桃山(1573-1603)、江户(1603-1868)等时代。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正是在“中国文明的巨大影响下,到公元4至5世纪就渡过了野蛮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
3世纪末,百济博士王仁把中国儒家典籍《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传至日本。5世纪,日本贵族已经能够较好的运用汉字了。继体天皇7年(513年),建立五经(易、诗、书、礼、春秋)博士交待制度,要求百济定期向日本派遣谙熟儒家典籍的汉学家,以后又增加医博士、历博士、天文、地理和阴阳五行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到圣德太子时代(593-621年),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日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汉字作音符来书写日本语言,著名的《万叶集》就是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因而成为“万叶假名”。用汉字作音符,书写很不方便。8世纪,留学生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后来,留唐求法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汉字行书体创造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
8世纪中叶,年逾花甲、双目失明的中国高僧鉴真和他的弟子,经过许多周折,历尽艰辛,东渡日本。他不仅带去了佛教各宗经典和汉学文化知识,还创立律宗佛教,为日本文化和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人民对鉴真的贡献给与极高的评价:“禅光耀百倍,戒月照千乡”。大化改新以后,律令制国家全力吸收中国文化,在历次遣唐使中都有不少的学问僧随行,例如第二次遣使随行学问僧多达20余人,创建日本佛教真言宗(密宗)的弘法大师(空海)和创建天台宗(法华宗)的最澄等高僧都是随遣唐使入唐求法的日僧。为了更好地扶持和奖励佛教,天皇政府将佛教纳入国家事务之中,设立专门的佛教统制机构,任命僧侣首领,规定寺院制度,佛教成为官方宗教。
8世纪初,日本先后编成两部历史巨著,一为《古事记》,一为《日本书纪》。前者共三卷,上起神代,下至推古朝,以日本文体为主,杂有汉文,其中歌谣和专有名词是用万叶假名写成的;后者三十卷,上自神代,下至持统天皇,采用中国正史体裁,用汉文写成,这是日本最古的两部史书。到平安时代(794-1185年),又先后编成《续日本书籍》、《日本后记》、《文德实录》和《三代实录》等史书,合称《六国史》。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志,如《出云风土记》、《播磨风土记》等。
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时代,模仿中国的唐三彩制造的,采用了称为“奈良三彩”的白、绿、茶色的釉彩。 真正烧制陶器是在镰仓时代,濑户一个叫藤四郎的人从中国引入了技术,制造水壶、香炉、佛具等。以后直到室町时代,除了濑户以外,信乐、常滑、丹波、备前、越前等地也能制造陶器了,被称作 日本的六大古窑。
据传,古时中国的三弦乐器经由琉球(现在的冲绳)传来日本,这就是日本的三弦琴。三弦琴琴长约80公分由两部分构成,即共鸣箱(兽皮蒙在木框架上做成)和带有三根弦的琴杆。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建筑的形式亦不例外,尤其是中世纪的日本建筑。其可分为三大样式,即和式建筑、唐式建筑、及天竺式建筑。而其中所谓的唐式建筑即是源于中国宋元一带的建筑样式。而宋元文化中又以禅宗对日本的中世文化影响最大故唐式建筑又称禅宗式建筑。此时中国文化的传入不但丰富了日本的宗教文化,更使日本的建筑文化迈入一个新纪元。也使日本的各种艺术表现不论是建筑,庭园,传统茶道,甚至是能剧的表现都充斥着高度禅意,创造了一个寂静且充满冥想的空间,使人心更加的清澈,单纯。
由此看来,日本文化的基石则源自于中国。小到吃饭的筷子,大到建筑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的色彩。
第二篇: 古代衣食住行中的礼的读书笔记
1、莫道日月飞如梭,年关将至时不多。年初梦想全泡汤,干脆就汤下火锅。
2、旺火灯红紫焰天,家家盛宴喜团圆。迎新祝福开心笑,爆竹声中兆景延。
3、欢笑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挑喜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来。
4、三百六十天,就盼过个年。不是为吃喝,只是为团圆。
5、除夕之夜乐开怀,新春佳节喜团圆。儿孙满堂享天伦,推杯换盏喜盈门。
6、喜鹊衘枝落门楣,迎来新年送冬回。春到雪消雁鸣日,节后中原万象辉。
7、人生轮回几开端,当惜岁首元月天。雪泥若想留鸿爪,年年日记始新篇!
8、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9、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10、华夏迎春真热烈,吉音瑞彩盈寰。金福漫世佩红联。国强供富庶,节美享团圆。春晚荧屏迷万众,人间网拜兴繁。珍馐美酒奉无眠。钟声祥四海,焰火丽双年。
11、新年景新万象新,春节迎春遍地春。好人心好前程好,运里鸿运走大运。
12、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13、春节访亲四处走,见到亲友不让走,饮尽千杯扶墙走,疑是墙走人未走。
14、龙吟凤舞闹元宵,溢彩花灯气势骄。华夏同庆盛世乐,星空焰火共妖娆。
15、爆竹乱飞雪,遍地落梅花。万户灯照夜,风吹福进家。
16、辞别父母几经年,旧梦依稀在眼前。迎送时光如逝水,新人此际舞翩跹。
17、洪钟响起岁悠悠,万里关山祝福收。久远团圆除夕夜,新春已到尽风流。
18、炮竹声声响连天,人人都在求平安;今日本是除夕夜,人人乐合喜团圆。
19、纵有寒冷天外来,不教冰雪结奇胎。东风吹遍人间后,紫万红千满地开。
20、贴罢春联放眼观,父亲正楷耀门前。传统文化有渊源,福录寿禧贺新年。
第三篇: 古代衣食住行中的礼的读书笔记
在日本思想文化体系构建过程中,中国儒家思想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文化与思想》一书阐述了中国文化对日本律令制订的影响。
对中国文化的接受
在福冈县志贺岛发现的金印、在《魏志》上留有记载的卑弥呼,这些都表明了当时日本的当权者积极向大陆派遣使者,通过与大陆强国保持联系来维持对国内各势力的权威。长期以来,从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入了数量众多的文物和先进技术,而其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无疑是文字的传入了。现今失传的《魏略》是早于《魏志》的史书,在《魏志》的注释里有从中引用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一节关于倭人的记述如下:“其俗、不知正岁四节,但计春耕秋收为年纪。”大意是说,当时的日本人还不知年的计算方法以及四季的区分,仅仅通过春耕秋收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中国经三国时期、晋朝而进入南北朝时期,日本的王亦开始向南朝诸国派遣使节,《宋书·夷蛮传》中附录了记载倭武王征服诸国、统一国家业绩的《倭王武上表》。在倭国国王的对外交往中文字被正常地使用,埼玉县稻荷山古坟中出土的铁剑上镌刻着前后八代倭王的系谱,由此可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接受和汉字的使用远在佛教传入的几个世纪之前便开始了,而佛教在日本的接受和普及也正是以良好的汉字汉文知识为背景才成为可能。由于文字的传播和普及,高度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得以传入。稻荷山古坟发现的铁剑上刻着“辛亥”纪年,如将此辛亥年确定为公元471年,那么日本在公元5世纪后期便拥有了与中国相同的纪年方法。《日本书纪》中记载了钦明天皇十四年,百济的历法博士来日,推古天皇十年(602),百济僧人观勒传入历书。这样,在公元7世纪前期,有关天文地理的知识便传入日本,在年月日历法计算方面,日本终于进入了“中华圈”。中国传来的历法中将太阳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春天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天分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天分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分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节气分为十五日,如此井然合理的自然观在日本民间被广为接受。此外,另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组合,形成甲子、乙丑等六十个组合,按其顺序来定年、月、日,稻荷山铁剑便是此例。
日本汉字与汉文的学习
在与中国、朝鲜的国际交往中传入日本的汉字,是在中国形成并成熟的表意文字。日本人学习汉字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每个汉字的意思。当时的渡来人能够直接阅读汉语文章,但是生活在与汉语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日本人,开始根据每个汉字的意思来标记日语的符号,并且还将汉字作为表音文字来标记固有名词。这样,汉字便兼具了汉语的发音——“音”,和表达意思的“训”,如此一来,日本人便可以用“训”来阅读汉语文章,“训读”方式得以快速发展。将构成汉语文章的一个一个文字,尽可能地用“训”来读,同时配合日语的语序,便能够快速用日语进行汉语文章阅读,后世,这种被称为汉文训读的特殊的外语解读方式逐渐得以成熟和完善。对于汉语文章中的文字,该文字是用“音”来读还是用“训”来读,与之相应的记号标识,以及汉字转读为日语时必要的指示助词和活用词尾的符号,这些都被制定出来并规定了详细的使用规则。在汉语文章中加入的关于读法的提示以及各种各样的记号,一般都用朱笔标记并且统一称之为“训点”。学习中国典籍的日本人,在跟随老师学习“训点”后便能够解读中国文章了。另外,“训点”方式后来也产生了博士家训点、东大寺训点、兴福寺训点等诸多流派。“训点”在佛教经论的解读方面也被广泛使用,此后,随着片假名的普及和送假名的使用而得以逐渐简化,进入近世以来,返点、送假名等应用的成熟促成了汉文阅读方式的最终定型。伴随着汉文训读方式的产生,用日语思考、用汉文记述变得简单,此外,使用汉字作为表音文字进行表记、与使用表意文字的训读组合,再加上日文的书写,使得自古以来流传民间的歌谣和日文歌曲得以用文字记录下来。汇集了四千五百多首歌的《万叶集》、记载了日本神话和皇室传承的《古事记》以及记录了地方风土和传承的《风土记》都先后被编纂问世。汉字灵活多样的使用方法,赋予七八世纪的日本文化以极大的活力,在此期间完成的《万叶集》《古事记》《风土记》等书籍,构成了此后于十世纪全面展开的日本古典文化的重要基础。
日本律令的制定
六七世纪日本的当权者们通过学习隋、唐的制度,实现了社会的快速发展,构筑了统一的国家,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对中国律令制度的摄取。现在所知最古老的律法是1975年在中国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的秦代墓中发现的千片竹简中所载的秦律,其中也引用了比秦更先进的魏国的律法,据此可推测,在战国时代的中国,法律的制定曾经达到了非常先进的水平。汉代以后,在儒教的影响下,律法中的令逐渐受到重视。规定犯罪及相应处罚的律,规定官僚机构等国家制度的令,以此二者为主体的律法体系在西晋时期得到整合。隋、唐的统一国家继承了此前的律法制度,律令在唐朝前期便达到了完备成熟。高祖的武德令,太宗的贞观令,高宗的永徽令、麟德令、仪凤令,武则天的垂拱令,中宗的神龙令,睿宗的太极令等,历代皇帝都会适度改定律令,玄宗在开元年间曾经三次改定并实行开元令。在日本,从七世纪后期到八世纪中期开始推动律令的编纂和实行。最初的是天智天皇的近江令,此外还可以举出天武天皇的净御原令,当然围绕此二令的制定和实行还有些许疑义。律与令得到完备的是文武天皇的大宝律令和其后元正天皇的养老律令。日本的律令虽然是以唐的律令为范本编纂而成,但并非唐律令的翻版,其中一些部分强调了当时天皇超脱的个性及重视天皇的宗教性禁忌等。新罗、渤海等国家当时全面接受了唐的制度而并未进行本国律令的编纂,与此不同,日本虽模仿唐制但却独立制定了本国律令并积极推行。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律令的依据是国家社会的基本性规范——礼,其根本是作为礼的补充来进行制定完成的。与此相比,在当时对于礼尚未完全自觉的日本,模仿学习中国的律令无疑还是存在较多困难的。例如,有关婚姻的法律条文,中国与日本的家族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模仿中国律令制定的条文与日本的实际情况有很大脱节,最终成为纸上空谈。在经过四次编纂的律令当中,近江令、飞鸟净御原令没有传下来,由于养老律令的推行,大宝律令在天平时代初期散佚,但是在平安时代完成的养老令的注释书《令集解》中引用的“古记”等内容,大宝律令的许多条文得以复原,一般认为,大宝、养老两律令之间并无根本性的差异。
日本大学的制度
构成律令之根本的是儒家和法家的思想,特别重视能明辨是非的官吏对愚民的指导和教化。因此,在律令制度的运营机制中,官吏们被要求学习诸多经典、深化知识结构、修炼个人品德,如此,具有卓越的文笔才华便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在世界上的古代中世国家中,文笔技能的供求多与宗教组织相关,寺院、修道院的神职人员随侍帝王左右、起草诏书,制定各种法律作为审判的标准,书写年代记使权力行使正当化,制定行政事务的规范。但是,中国早早地便将文笔技能世俗化,在宗教组织范围之外培养民众的文笔能力。在诸多方面模仿中国并将其制度化的日本,把汉字知识作为外来文化的核心,因此,祭祀神祇的固有宗教与文笔之间并无关联,文笔才华与能力由国家机构实现了自给。集中于大寺院中的佛教僧侣们虽然具有高超的文笔技能,但与国家的文笔事物之间是泾渭分明、毫无关联的。律令国家的机构当中,与外来知识学问相关的部门有:设置于中务省下的阴阳寮、式部省下的大学寮以及归属于治部省的玄蕃寮。阴阳寮主管天文历法和阴阳道的技术、利用高深的专业知识进行占卜。治部省的玄蕃寮主要保管僧尼名册、履行监督寺院一应事务的职责。大学寮主要负责购读中国典籍、培养具备儒教思想的律令官吏。大学寮依据大宝令以教授儒教经典的明经为本科,设置博士一人、助博士二人负责教学传授,学生四百人。学生们首先需要学习汉字发音和书写方法以及简单的算术。在修习完基础科目后,进入本科学习明经科目。明经课程中首先学习《孝经》《论语》,然后在《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等七部儒教经典中选取一部修习至精通。除此之外,还有学习其他专业性知识的学生,例如为了培养具有专业律法知识的官吏还开设了“明法”科目。进入平安时代后,大学寮的明经由于抽象性的理论论争较多逐渐为上层贵族所疏远,而培养律法专家的明经也同样缺乏学术魅力;以中国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的讲读为中心来获得有关中国广博知识的“记传道”以及学习宫廷贵族文学修养基础的《文选》《白氏文集》等诗文的“文章道”引起了学生们的普遍关注和兴趣。
日本汉文学的兴盛
在学习过中国古典文化的贵族们中间,通过汉字创作汉诗、书写汉文成为当时的时尚。完成于公元751年的日本最古老的汉诗集《怀风藻》收录了宫廷活动中64人所创作的共120首汉诗,与收录了日本诗歌的《万叶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表明了奈良时代的文化重心集中体现在汉诗文和佛教等外来文化层面。在平安时代初期的嵯峨天皇时代,汉风文化达到顶点。公元814年(弘仁五年)成书的《凌云集》是日本最早的敕撰汉诗集,共收录24位作者的91首汉诗,其后同样奉嵯峨天皇敕令编纂的《文华秀丽集》完成于公元818年,收录28人的共148首汉诗,此后更有完成于公元827年(天长四年)的淳和天皇敕撰汉诗集《经国集》,共收录178人的917首汉诗。可以说,这一系列敕撰汉诗集是在奈良时代达到顶点的中国文化摄取在九世纪初开花结果的具体体现。体现这一动向的还有高僧空海(774—835)。年轻时,空海便写就了《三教指归》,通过文学方式表现了个人的思想阅历和认知。其后他于公元804年入唐,在唐期间努力修习诗文,归国后更是创作了大量的汉诗文。空海的诗文集《遍照发挥性灵集》为后世所熟知,另外他还著有《文镜秘府论》阐述其独特的文学论,编纂日本最古老汉字字典《篆隶万象名义》,对日本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另外,模仿中国的传统编纂而成的日本正史,在《日本书纪》之后还有《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日本文德天皇实录》《日本三代实录》等史书,支撑此类编纂工程的正是盛行于平安时代的“记传道”学问。与“记传道”同期并吸引贵族阶层关注的是“文章道”,代表这一潮流的人物是菅原道真(845—903),作为学者而闻名后世的菅原道真也曾作为政治家活跃于朝廷政坛,后因藤原氏的打压而失势;从其被收录于《菅家文草》《菅家后集》中的作品可以看出其诗文已经摆脱对中国诗文的单纯模仿而打开了日本风格汉诗文的世界。菅原道真在国史编纂方面也发挥了自己卓越的才华,他将六国史的记述进行条目分类并重新编成《类聚国史》,作为支撑日本贵族文化的重要基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四篇: 古代衣食住行中的礼的读书笔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学无止境。——荀子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汉·韩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高出森林的大树总是要被大风先吹倒。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桃树李树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出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夸耀,向别人邀功,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第五篇: 古代衣食住行中的礼的读书笔记
《除日》
宋苏辙
年年最後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
十二春秋新罢讲,五千道德适亲书。
木经霜雪根无蠹,船出风波载本虚。
自怪多年客箕颍,每因吾党赋归欤。
《除夜雪》
陆游
只怪重衾不御寒,起看急雪玉花乾。
迟明欲谒虚皇殿,厩马蒙毡立夜阑。
屠苏酒
瞿佑
紫俯仙人授宝方,新正先许少年尝。
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
金液夜六千尺井,春风晓入九霞觞。
便将凤历从头数,日日持杯访醉乡。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