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林则徐虎门销烟博物馆观后感范文(通用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林则徐虎门销烟博物馆观后感1
走进林则徐纪念馆,心里突然想起他的两句诗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我记得这是林则徐从西安动身充军伊犁时写的诗。他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认清了鸦片的毒害,“长此下去国家将无筹响的白银,民间将无当兵的壮丁”他在这种强列的爱国精神驱使下,力排众议凑请道光批准在广州上虎门销毁英商的鸦片,组织广州的军队和人民起来抗击船坚炮利的英帝国主义,英军碰不动钉子啃污泥,掉头北上攻浙江清军无备势如破竹,投降派反咬一口,说林则徐惹事生非,道光帝昏庸不明事理,胆小动摇,最终罢免林则徐的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职务。尽管如此,他还在西安向西的途中写下上面的诗句。他没有因成为罪臣而秃废,没有因为冤曲而气愤,他仍然以兼济天下的热心,在伊犁勘测地形,组织各族百姓修水渠发展农业生产,钱不够还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银子都拿出来供修渠用。他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他这银子还是离家时一位姓苏的大富自愿捐赠一万两白银,林坚决不收,最以奉养父亲的房契相抵才收下。伊宁的潢渠修成,昏庸的道光帝下召表彰伊犁将军阿布泰一字未提林则徐,林又请命去南疆修渠。在南疆一年跑遍了南疆八城。那时的交通工具是槽子车,坐在车里颠跛不堪……
他这种气度,正如他写的盈联;“壁立千细无欲则刚,海汭百川有容仍大。”当林则徐告别家人时口占两首诗;“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收到处开……,”可见他的胸怀气质是多么的宽广修养是多么的深厚!说到这里,我不免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扰其民,处江湖之远则扰其君,是进亦扰,是退亦扰,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扰而扰,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是林则徐继先贤精神的写照吗?
林则徐的富国强兵,振兴中华,160余年来多少仁人志士英勇奋斗,抛头颅撒热血,终于迎来了今天,香港,澳门回归,台湾有望统一,今天我国正迈着现代化的巨大步伐走向21世纪,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让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种伟大精神永远发扬光大,让科学,民主,法制的强大中华屹立于世界东方!
林则徐虎门销烟博物馆观后感2
昨天下午我观看了电影《林则徐》。
在当时鸦片在中国吸食量的人数约200万以上,就连宫里的人也开始吸食鸦片,皇帝忍不住了就派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州去查禁鸦片。这可把大汉奸伍绍荣吓个半死,他在夜晚,跑到最大的鸦片烟贩颠地那投信说:“先生,您回国去吧!钦差大臣来了,您躲躲才是呀!而且抓人的名单第一名就是您啊。”颠地根本就不听伍绍荣的话,照样玩牌,过不了几天林则徐等人一到广州,马上封锁了广州各大烟馆,并捕到伍绍荣和颠地等人。
无耐之下颠地等人只好把鸦片全部交给了中国政府。公元1839年6月31日虎门销烟开始了,林则徐一声令下,一些民工把0箱鸦片在15天变成了烟渣,被海水卷入了大海。转眼间英国就到中国来挑衅了,两艘英国兵船向中国水师开炮,关天培亲自率领水师船队进行还击。在两个小时的激战中,他一直站在桅杆前指挥。船上装备的3000斤重的铜炮,其杀伤力虽然不及英国大炮,但也打得英国兵船伤痕累累。最后,英国兵船只得逃到外洋去。
就鸦片这件事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人有尊严的。
林则徐虎门销烟博物馆观后感3
对林则徐的真正了解,是在读完《林则徐》一书才有的。
林则徐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多少是个怒目金刚式的人物。虎门销烟这一家喻户晓的历史案件,是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林则徐不顾可能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冒着丢官甚至掉脑袋的危险,毅然下令收缴鸦片,并在虎门海滩上将其全部销毁。不出所料,帝国主义者暴跳如雷,当即举兵进犯,并最终胁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将林则徐撤职查办,发配新疆。
许多人对他的了解,也就只到这里。虎门销烟也许使林则徐永载史册,然而并不足以将他与古代其他的民族英雄区别开来。他个性的另一面,也许是鲜为人知的一面,只有到了新疆,才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令人慨叹,催人泪下。
全为了国家利益,一位古稀老人从总督任上获罪丢官,沦为囚犯,在严酷的环境中垦荒,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多么大的痛苦。然而林则徐没有怨言,他既没有消极沉沦,一蹶不振;也没有愤世嫉俗,怒骂不止,而是襟怀坦荡,任劳任怨,把自己一生最后的力量贡献在了祖国的边疆!如何想象,一位身体瘦弱的老人,拼尽全力,颤巍巍地举起一把沉重的铁耙,艰难地梳理荒芜的大地!如此磊落的胸襟,一腔永不磨灭报国热情,一心为国计九死不悔的爱国情怀,古往今来,有几人欤?
诚然,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忠贞爱国者有之,为国家历不顾身抛家舍戚者有之,然而受到打击之后,能够以积极态度生活,继续尽全力服务于国家的,林则徐是为数不多人中的一个。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林则徐虎门销烟博物馆观后感4
清朝的后期,西方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人,纷纷向我国走私毒品鸦片(俗称大烟)。他们的目的,一是用鸦片换取白银,掠夺我国的财富;二是用毒品残害中国人的身体,便于他们侵略。当时,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英国人的险恶目的,坚决主张查禁鸦片。
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他说:再不禁烟,我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士兵抵抗侵略了。为了国家的尊严,必须禁烟。皇帝就让他去广州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了广州,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鸦片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片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可英国商人不肯缴,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立断,坚决行使主权,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供应食物和水。英国人没办法,只好缴出了鸦片。
1839年6月3日这一天,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害人的毒品鸦片。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林则徐虎门销烟博物馆观后感5
今年暑期我与几位同学一齐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馆舍内有仪门厅、御碑亭、树德堂、南北花厅、曲尺楼、竹柏轩等主要建筑物,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现有林则徐生平业绩展览和禁毒展览,是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林则徐纪念馆里分别布置了“矢志报国的闽都赤子”、“清正务实的社稷名臣”、“放眼世界的左海伟人”、“举世共仰的禁毒先驱”、“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这些主题的五个展厅进行展览。
走到林则徐纪念馆前,抬头可见正门匾上写着"林则徐纪念馆",左匾上写着"中兴宗衮",右匾上写着"左海伟人"。一走进林则徐纪念馆,二面的白墙似乎代表了林则徐一生清正廉洁,两袖清风,通红的柱子诉说着他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作风态度。
在纪念馆的东面是新建的的禁毒教育宣传馆,里面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吸食工具以及各类的毒品,还有近年来警方破获的重大、特重大吸毒案件,在这里面有中国近代发展史以及清朝政府的腐败的历史资料。
在林则徐纪念馆的北面是三块石碑,上面篆刻的是圣旨、祭文和碑文,这些都是林则徐为官时皇上所赐予的,在御碑亭的两根柱子赫然写着一副对联:“苟利国家生死以,起因祸福必驱之。”这两句诗是他的爱国胸襟,也是他人生追求的写照。在御碑亭右边是树德堂,树德堂内有一尊林则徐的塑像,塑像上有皇帝的御书“福寿”,塑像的左边是一幅题词:林则徐的爱国精神永垂不朽。
离开A展区“矢志报国的闽都赤子”后,我们还参观了林则徐的B展区“清正务实的社稷名臣”、C展区“放眼世界的左海伟人”、随后,我们走进D展区“举世共仰的禁毒先驱”内的“虎门销烟”展厅,展厅内挤满了人,人们争相观看“虎门销烟”的模拟场景,伴随着已录制好的讲解词,各个场景的灯光依次变亮。场景左侧,是前来观看销烟的民众和外国人;场景中间,林则徐在众多官员陪同下,举起令旗一声令下,几十名工人将一箱箱的鸦片投入池中。人们欢呼着,雀跃着,庆祝销烟。随着缕缕“白烟”腾起,销烟池内的鸦片逐渐沸腾、冒起“气泡”。然后我们又来到了E展区“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
最后我们来到了花厅曲尺楼。这里亭石楼阁,假山碧水,池鱼嬉戏,环境幽雅,丝毫没有城市的喧闹声,真是一幅极美的画卷。
参观了纪念馆后,我仿佛感到这位民族英雄像一座大山一样,屹立在我的面前……
林则徐虎门销烟博物馆观后感6
林则徐(1785~1850)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六年中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后升任河东河道总督,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苏巡抚。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上奏历陈民间困苦,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赋;致力兴修水利工程。为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为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
十七年,升任湖广总督。是时鸦片已成为严重弊害,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九月应召进京,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十九年正月抵广州。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并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澳门新闻纸》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彷制。他坚信民心可用,组织地方团练,在沿海招募水勇,操练教习。七月因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拒不交出杀害中国村民的英国水手,又不肯具结保证不再夹带鸦片,他下令断绝澳门英商接济。义律诉诸武力,挑起九龙炮战和穿鼻洋海战。林则徐督师数败英军。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贸易。十九年十二月实授两广总督。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九月被革职。二十一年三月受命赴浙江协办海防。五月充军伊犁。
他在伊犁协助办理垦务,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三十年九月(1850年10月)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途中卒于潮州普宁县(今广东普宁北)行馆。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林则徐平生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等。所遗奏稿、公牍、日记、书札等辑为《林则徐集》。
林则徐虎门销烟博物馆观后感7
今年华东六省一市高校统战工作研讨会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我作为江西高校从事统战部工作的代表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会议期间,有幸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纪念馆是为纪念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而建,位于福州市南后街澳门路,是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内有江南园林风格的仪门厅、御碑亭、树德堂、南北花厅、曲尺楼、竹柏轩等主要建筑物,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近3000平方米的纪念馆,始终回荡着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它与馆内的文物珍品一起构筑了馆之魂。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于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句,意思是:倘使有利于国家,我可以用生命作贡献,怎能因为遇祸就避开,是福就趋前呢?这两句著名的诗,抒发了林则徐决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思想感情,这种不顾个人得失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至今广为传颂,成为震撼人心的千古绝唱。这使我想起了2003年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时用林则徐的这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明了自己上任后的工作风格和态度。一位是民族英雄,一位是国家。从他们的言志中可以看到,他们都有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顾个人祸福的品格;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境界;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2007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将接受教育部的水平评估。水平评估是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要求,来促进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它不仅是一项建设工程、教学改革促进工程、质量提高工程,也是一项汇聚力量、凝聚人心、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工程。从这次评估指标体系来看,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44个观测点不仅有难度,有深度,而且有广度,可以说是对我校教学、科研、管理、教风、学风等整体工作的一次全面考核与检查;这次评估是否能以优秀等级顺利通过,不仅取决于经费与硬件的达标,更取决于质量与软件的提高。这次评估对学校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它决定着我校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对我们广大师生员工也是一种思想与精力、责任与奉献的考验,我们既要克服把评估看成一个负担,畏惧评估,失去信心的思想;又要克服评估与我无关,游离评估中心工作之外的思想;还要克服敷衍了事、随便应付搞评估的思想。
评估大事,个个关心、人人参与;评估大事,个个支持、人人有责。作为学校统战工作在这次评估工作中就是要始终结合“围绕学校评估工作中心,服务学校评估工作大局”这一实际来贯彻落实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要在主动为评估工作服务中不断提高统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团结人的要求,一方面努力做好聚人心、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把学校统一战线方面的智慧与力量凝聚到学校实现评估创优的目标上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广大党外知识分子、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代表人士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方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鼓励他们在学校建设、改革、发展中“献良策,作贡献”。只要我们从学校评估大局出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风雨同舟,力所能及地为校分忧,全力以赴地为评估出力,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状态,积极做好“迎评创优”的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评估的好成绩,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