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星星之火读后感【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星星之火读后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对现实估量过于悲观的思想而写的,它以全面科学的方法、积极向上的态度探讨了革命前途问题,肯定了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论断。文章内容可以分为两点,一个是方向,一个是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客观的估计,抱有不确定性心理,就会导致悲观,从而动摇信心甚至改变发展方向。
因此,要解决问题,就需要明确方向,树立信心,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
首先,是方向问题。明确的方向使实践活动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方向的把握,要注意:
第一,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分析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分析当时的局势时,既能看到革命的主观力量,又能看到反动统治阶级的力量,并与国外进行比较,由此得出中国的革命环境应该说是略占优势的结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革命力量即使受到一定的削弱,也可以在这块土地上点燃革命的高潮。
第二,透过现象看本质。文中毛泽东同志透过军阀混战、失业激增、压迫严重的社会背景,当今社会,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也应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科学分析问题实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总结,再分析,再总结。
第三,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毛泽东同志在文中讲到,不能一遇到败战,或四面被围时就把悲观的思想扩大化。在对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之后,积极的心态更有利于我们理智把握方向,也更有利于我们最终解决问题。
其次,是方法问题。
【篇二】星星之火读后感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革命理想高于天”,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定能行稳致远。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无论是在反围剿,还是长征途中度艰险,党和红军始终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无数红军将士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党员干部应该抱有必胜的信念,坚信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愿得此身长报国”,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方显公仆本色。我们党的一百年,就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时50多名党员,到2021年9514.8万名党员,我们党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在困顿逆境中不断奋起,靠的就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践行初心使命没有穷期。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党员干部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风雨无阻、勇毅前行中开创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敢教日月换新天”,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彰显党员气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彻底改变了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70多年建设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路走来,我们成功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赢新冠……凭借的就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奋进第二个百年目标,就是在国家有需要、人民有需要时,不惧艰难险阻、流血牺牲,“虽千万人,吾往矣”,关键时刻顶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始终挺起精神脊梁。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磨难“淬火”,在奋斗中“蜕变”。这样一种伟大建党精神,就是“惊涛骇浪从容渡,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真实写照,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真实缩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定将赓续传承好共产党的精神伟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坚定不移把伟大建党精神发扬光大,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革命性和斗争性,以新担当新作为书写新时代党和人民伟大事业新篇章。
【篇三】星星之火读后感
1930年一月,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城乡的中国,毛泽东同志撰文指出了“中国革命不仅必然会迎来高潮,而且很快会走向高潮”,纠正了部分同志对中国革命形势的错误估量,指引了全国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立场和信心。本文为全国人民指引了黎明的曙光。
毛***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让全国人民认识到“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
毛***在本文中引用了中国一句古语,说明中国革命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一本质认识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这句“老话”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便是毛***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的回信,在收录进《毛泽东文选》时,被命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要理解一篇伟大的文章甚或一个伟大人,在历史上的意义,理解他们是如何推动历史进步的,就必须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环境做充分详尽的了解。
1927年大革命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将捕杀的网罗张遍了全中国,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之多,全党党员人数由中共五大时的57900多人锐减到10000多人,革命的主观力量大为消弱,工农运动走向低落,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敢不敢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必须回答的两个根本性问题。虽然如此,共产党人却并没有被严峻的考验吓倒,他们领导了武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开启了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篇章。中国革命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即十年内战时期。
【篇四】星星之火读后感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给林彪的通信,回答了“红旗可以飘多久”的疑问,是为批判当时党内的一种盲动主义和悲观主义而写的,同时提出中国革命和武装道路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因为远离文章所写的时代背景,第一次读罢全文,无法切身体会其精义,只有大概了解的印象,随后反复细读几遍,才觉得有酣畅淋漓,醍醐灌顶之感!
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首先论述关于中国革命的两种不同道路:其一是“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其二是“朱德毛泽东式,***式之有根据地,有计划建设政权,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即“根据地式”的理论。
提倡第一种道路的同志当时赞成流动游击而没有在游击区域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概念,也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观念。读到此处,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明末清初的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一路攻城略地,杀到北京,灭亡明朝!然而最后却被清军入关杀得节节败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攻下城池后却不留下兵马驻守,而继续去攻城略地,其结果导致失败时无路可退,只能逃跑!所以第一种道路没有及时巩固红色政权显然是会失败的。与之相对应的根据地式的道路,它是经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其基本原因在于深刻明白“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是需要积累的。俄国的十月革命虽然如暴风骤雨般地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是它也是有量变的积累,俄国的资本主义比中国要发达,工人阶级的力量也雄厚的多,基于此,俄国的十月革命才有城市包围农村,并迅速取得胜利!
文章中,毛泽东同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得出,用下里巴人地语言阐述的!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
一,认清形势,通过现象看本质!那些“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反革命力量”或者是“把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的盲动主义的同志,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观察表面现象而不观察实质!因而看不清当时的形势,容易产生悲观分析!毛泽东撰文指出:“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导向,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毛泽东还说:“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一迫切,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日益激烈的混战,各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伴随着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从而促令赋税承担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事实,这就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中国资本家从拼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给以抵抗。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很快就会到来”。正是基于这样的科学分析,通过现象看本质,毛泽东同志才清楚的认识到中国的革命形势,给当时处在悲观消极的同志带来入面春风的感觉!
二,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分兵问题上,毛泽东指出:“至于远距离的分兵,则要在好一点的环境和比较健全的领导机关两个条件下才有可能。因为分兵的目的是为了更能争取群众,更能深入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权,更能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若不能达到这些目的或者反而因分兵而遭受失败,削弱了红军的力量,则不如不分为好。”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机智灵活的战术,令人佩服之至!这也成为日后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三,语言下里巴人,通俗易懂!
鉴于这封信的阅读对象的文化程度都不太高,所以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直白,通俗,让人听过一遍便知道其要说的意思。这么做有利于让他人理解自己的主张,说服别人来接受自己的观点。特别之处的是,在文章的末尾:“但我要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一只婴儿。”他用形象的比喻巧妙地回答了“快要”的问题,同时也以如此美妙的文字结束原本严肃认真的问题,让人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感受星星之火的力量!
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当时不知安定了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道路。我们应该学习毛泽东同志放眼时代站在时代巅峰的那种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