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题材作文 > 读后感 > 正文

文城读后感800字汇编3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文城读后感800字汇编3篇,欢迎品鉴!

文城读后感800字篇1

  3月得知馀华出了新书《文城》,第二天去书店,新书没有放在畅销区,在小镇读纯文学的人很少。半个月时间不紧不慢读,今天读完,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林祥福的棺材和小美的墓碑——纪小美的名字在墓碑的右侧,林祥福躺在棺材的左侧,两人相隔,在咫尺之间。

  这是一个寻找妻子的故事,发生在清朝灭亡国初立的20世纪初。北方木器工匠林祥福与江南织女小美相遇,结合,小美生女后不辞而别,没有声音,林祥福抱着女儿,用小美的口音和口中的文城在南下寻找,最终落脚于小美的故乡溪镇,经历兵乱匪,寻找恋人的一生。

  结果,小美17年前因雪冻死亡,第一个丈夫阿强埋葬在西山脚下的偏僻地方。

  时隔八年,馀华终于出了新书。上一本书是第七天,口头传播不好。因为那是写作的尝试,失败是正常的。幸运的是,文城在馀华的安全范围内,故事流畅,人物形象,故事引起感情的强烈变动——我多次中途停止,做别的事消除心灵的痛苦。活着和在细雨中呼喊的残酷和凛冽减少了,书的中间部分描写了很多匪徒的事迹,淡化了主题,但是成为了好作品,特别是关于文城补的小美的故事,对小美的邂逅感到遗憾,对林祥福和小美的有缘也变得明朗了。

  馀华写的小人物忠实诚实,谦虚沉默,感情不溢出,顽固有市井俗气,命运多,被旧时代推进,经历苦难,随遇而安。每个人都很独特,每个人都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馀华很少描写人物的眼睛鼻子的脸,也很少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人物主要依靠动作描写和叙事描写,文字简洁不吵闹,往往一两个简单的字能引起句子的注意,冷静可怕——这也是我喜欢他的理由,少之又多。

  想起读本科的时候,指导员建议我们多读课外书。她说朋友的女儿刚上中学,就读了馀华的书,赞赏,讨厌我们闲逛。突然发现,自己接触馀华的第一本书是兄弟,也是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开运动会的时候,一个同学带来了书,书中描写男女的内容在男性之间争相传阅,折痕落在李光头手里拿着放大镜,几页纸也变得稀烂了。当时我只看了一部,很久以后就和另一部通读在一起,故事简单地开玩笑,很有魅力。

  想起歌词借我十年,借我死去的勇敢,林祥福也穿着这样的勇敢,拔掉自己,向南飘来,履行我抱着孩子去找你,走遍天涯海角,找到你的约定

文城读后感800字篇2

  从《活着》到《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余华的任何一本书我都不想错过,所以看到《文城》时,毫不犹豫的买下了纸质书。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讲述了清末民初时代主人公林祥福偶然与小美相识,被小美“骗婚”,偷走金条后小美又回来生下女儿,再次不辞而别。从此林祥福带着女儿踏上了寻妻之路。他跋山涉水,寻找那个随口一说的“文城”,仅仅凭着口音来到溪镇,经历了龙卷风、雪冻,和陈永良一家相识相交,成为彼此最重要的人(这部分是全书最温暖的的一段)。然后是遭遇军阀混战,土匪横行,绑架,杀戮,林祥福为救顾益民而惨遭杀害。这一段看得揪心,却如现实一般,让人无能为力。

  小说的第二部分写了小美和阿强的故事,解释了小美为什么要“骗婚”。同在溪镇,小美和林祥福至死都没能详见,直到小说最后一节,田氏兄弟送林祥福棺材回家时,路过小美的墓地,稍作停留。“他们停下棺材板车,停在小美和阿强的墓碑旁边。纪小美的名字在墓碑右侧,林祥福躺在棺材左側,两人左右相隔,咫尺之间。”

  “时间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做出各自的选择,这是一个荒蛮的时代,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

  “以前总以为,人间最美的是相遇,后来才明白,其实最难得的是重逢。能遇见谁,会失去谁,都有定数。”

  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才是人生。愿我们都能为自己选择负责,都能在回忆往事的时候说一句“不曾后悔”。

文城读后感800字篇3

花了五六个小时看完了余华先生新作《文城》如果用一句歌词形容我的感受就是

如果回忆不在一瞬间枯萎,我能体会时间有泪。

一句话小说的话来概括的话:这个虚无缥缈的文城,已是小美之痛 文城意味着林祥福和女儿没有尽头的漂泊和找寻。

非常优秀的长篇小说,很庆幸第一时间读了这本书,在这书中,我看到了时间的考验、世事的变幻、复杂的人性、太过富有太过贫穷的小美和阿强,以及我最心疼的人物:林祥福 你的一生无愧于自己身份的一生,永远追忆你,在文城这个文学的世界里。

阅读小说的感受是真实的,就像余华先生说的,“我们总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吧。”

很庆幸我在里面读到了自己的感受,体会到了不同的生活,看到了丰富的人物,洞察到了人间百态,也为书中的人物命运而感同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