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是汉语词汇,拼音xīndé,是指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凡人读书,各有心得;学习心得。出自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二:“凡人读书,各有心得,虽契友不能同,亦不能喻。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观后感(锦集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观后感
“两会”期间,一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制作的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引起部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该节目通过遴选出的100件美术作品,由多位党史和美术专家讲述这些美术作品背后的党史故事,再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目前正在央视一套播出。
全国人大代表方燕看过节目后由衷感叹:“我看了《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的几集,其中《唤起工农千百万》和《五四运动》用鲜明的色彩和笔触,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风云诡谲、山河激荡的年代,《江山如此多娇》和《歌唱祖国的春天》以完全不同的风格,以平和的自然风光和朴素的民间小景展现了建国初期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对新生活的希望。在观赏的过程中,我感慨于精湛的艺术工笔带来的视觉美,沉浸于浩瀚历史的沧桑厚重美,同时也感受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不屈不挠、历久弥新的精神美。”
全国政协海外侨胞列席代表、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说,看了《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艰辛不易,体会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力量。
“以画为魂,以史为体”,一件件美术经典作品背后有着感人肺腑的党史故事。欣赏美术经典,重温党史故事,领略信仰之美,礼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创造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篇2】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观后感
读完党史方能了解到,我们的道路并不是理所应当的,而是在迷茫中经过不断“摸着石头过河”产生的--封建统治阶段发起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先后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在中国这个古老的舞台上黯然退场。在一条条道路碰壁之后,才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坚定不移的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百年以来,在面对各种困难挑战中展现出了“中华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钢铁精神,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用于胜利的的风骨和品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特质。回望百年风雨历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前仆后继、不懈奋斗,涌现出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的不竭源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前途光明。作为当代青年,不可以夜郎自大,务必保持“谦卑、躬逊”,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一蹴而就、简简单单的就能实现的。机遇产生挑战,挑战中诞生机遇,在这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容不得我们停留、迟疑、观望,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落后不一定要挨打,那只是我今天不想打你”。所以必须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汲取初心承接力量,接续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长征”接力棒,乘风破浪,继续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舔砖加瓦,共筑辉煌!
【篇3】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观后感
东方晓日喷薄壮丽,红旗漫卷江山多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辉煌时刻,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献礼建党百年的重磅作品——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于1月25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等开播,以艺术的形式讴歌伟大的党带领人民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成就,引发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响和热烈好评。
***同志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运用艺术的形式系统回顾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史,用“以画为体,以史为魂”的结构方式,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用文艺的力量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洗礼,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美术作品中,遴选出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美术经典作品,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一)
文艺作品是精神的旗帜和支柱,是旗帜就要鲜明,是支柱就要坚固,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第一集聚焦的经典美术作品是何红舟、黄发祥创作的《启航——中共一大会议》,再现了中共一大在南湖召开的场景,画面中参加会议的代表正举步迈上画舫。通过画家何红舟、黄发祥之手,我们直观地感受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两位画家将个人体验与民族记忆融合在一起,汇入作品之中。通过这幅画卷,我们回想起当年的岁月峥嵘,一种穿越历史时空的庄严肃穆悄然而来。
在讲述萧传玖创作的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南昌起义》一集中,揭秘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基石的来历。这块基石出自青岛崂山,人民群众通过及其简陋的设备,才把重达300多吨的花岗岩完整敲凿下来,经过剪裁后,通过铁路才把完整石材运到天安门广场。作品生动再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打破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政策,共产党人在江西南昌举行起义,树立起坚持革命斗争的光辉旗帜,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场景。
(二)
***同志指出:“一切影响社会、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文化艺术领域要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人民创作的导向更加鲜明的文艺作品。毛泽东同志曾教诲我们,要“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只有站在人民立场,才能创造出以真诚的心态和强烈的热情歌颂我们党,歌颂革命英雄人物,歌颂社会主义新事物的经典作品出来。
记录历史的经典是我们获得历史知识、激活红色基因的最佳途径。画作《开国大典》充满了新中国诞生时人民意气风发的豪情,场面气势恢宏,喜庆气氛热烈,成功地表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在创作过程中,画家董希文苦心经营构图,反复进行推敲。为了艺术性地反映这个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庄严庆典,画家没有局限于人眼所看到的实际场面,而是采取了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看的角度,使得天安门广场和大片碧蓝的天空展现于观众面前。为了开阔视野,他把按一般透视规律应该看到的一根廊柱抽去,使画面顿觉敞亮起来,展现出一个真正的泱泱大国的气象。远处升起的五星红旗,标志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封建制度的结束,也是华夏古老民族的新生。董希文深入对美院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所提供的开国大典的电影片及摄影图片等资料进行充分研究,从影像资料中提取了绘画所需的领导人的肖像和神态特征,最终创作出了这幅的经典传世之作。
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文艺才能充满活力。“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歌唱祖国的春天》是画家程十发在1956年创作的,生动描绘了在一片桃林中,在春光里,工农兵大家庭欢聚一堂,正在听一位老妈妈放声歌唱的景象。1956年的春天,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2021年的春天,国泰民安、春色正好,在中国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更多“春天的故事”正在续写。经典美术作品在创作中的千锤百炼,与党史中战胜艰难险阻的时刻,形成了画里画外的映照。一件件反映时代、与社会生活相融相映的经典美术作品,在与电视艺术的碰撞下,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讲述中国故事,阐释时代精神,这些美术经典铭记下党史中的传奇历程,也成为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传奇。
(三)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文艺的历史使命。
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在《北平解放》中,画家叶浅予一反此前以写意为主的艺术风格,采用中国工笔重彩画的表现方式,创作了一件线条勾勒精细谨严,敷彩浓重红艳的艺术作品。描绘了1949年在广大群众的簇拥欢迎下,人民解放军秩序井然的入城式场景。通过画面,我们可以看到从前门经未建成的天安门广场,再到天坛,在呈S形构图的道路上,人民群众欢欣鼓舞、锣鼓喧天、旗帜飘扬,一片热烈欢腾的景象——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油画《狼牙山五壮士》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5位八路军战士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毅然砸枪跳崖的那一瞬间。作者詹建俊的这幅油画作品,采取了仰视的构图方法,让“五壮士”英勇不屈的身影同狼牙山突兀奇崛的地势融在一起,营造了一种顶天立地、视死如归的磅礴气势,就像是一座屹立于天地之间的纪念碑,气吞山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整个画面体现出一种史诗般的崇高感。油画《狼牙山五壮士》表现出英雄身上那种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不怕牺牲的血性胆魄、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爱国爱民的忠贞气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如同徐徐打开一卷美丽的画册,将那些思想丰富、形式美感、主题性鲜明的美术作品呈现给出来,让人们思想受到洗礼,心灵产生触动,不愧是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精品力作。